古人也會用“地膜”?看河西走廊千年春耕之變
時間:
2025-04-21
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甘肅重要的農業(yè)區(qū),根據敦煌壁畫上的春耕記錄生成的AI短片,一起感受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圖景。
AI復原古代河西走廊春耕場景
漢武帝設立張掖、敦煌等河西四郡后,大量人口遷入河西走廊。隨之也帶來了先進的農業(yè)技術,這讓河西走廊的農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。魏晉時期,多民族的混居使耕牛的數量增加,普通農民大都能夠養(yǎng)得起一頭牛,耕牛在這一時期開始成為耕田的主力。每年農歷三月,鄰居、親戚之間互相幫助,把谷子、麥子的種子撒到地里,一些水源充足的地方甚至能播種水稻。

不斷改進的農業(yè)技術和人們的精耕細作,讓河西走廊成為西北糧倉。
AI復原砂田法:古代的保墑技巧
在甘肅的寒旱農業(yè)區(qū),地膜的使用必不可少。在古代,人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?
河西走廊的農業(yè),離不開祁連山的冰川融水。在張掖,發(fā)源于祁連山的黑河千百年來養(yǎng)育了無數代農民。但在晝夜溫差大、蒸發(fā)量是降雨量十倍的河西走廊,保水保墑是農業(yè)豐收的基礎。

明清時期,人們發(fā)明了“砂田法”,在春耕時,農民用礫石和粗砂均勻地鋪設在整理好的土地表面,厚度約為10厘米,以此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(fā)。同時砂田能夠吸收和儲存太陽輻射熱量,在夜間緩慢釋放,提高土壤溫度,有利于農作物的早熟和高產,相當于古代的地膜。
推廣35萬畝高堡膜 減少面源污染
如今,地膜代替了砂田法,用來給農田保水增溫。但地上還有一些小塊的地膜殘留。雖然甘肅已經規(guī)定地膜的厚度不能低于0.01毫米,秋收后還要收集地膜。但使用了一年的地膜風化后,總會有一些小塊無法拾取,就留在田里和路邊。今年,甘州區(qū)在試驗驗證了兩年后,計劃在全區(qū)推廣35萬畝高堡膜。這種地膜有什么不一樣?

雖然從厚度上來說,高堡膜只比普通農膜厚度相似,實際上是3層或者5層疊起來的,強度更高。普通的聚乙烯農膜,一拉就破了,但高堡膜縱橫向抗拉伸、抗撕裂強度都要比普通農膜高。雖然每畝高堡膜的成本要比一般聚乙烯地膜多20元,但是根據往年的對比實驗,高堡膜同時具備保水保墑、保溫效果更好的優(yōu)勢,每畝收成可以增加5%到8%,減去成本還能增收100多元。
從古代的智慧耕耘到現代的科技賦能,河西走廊的農耕故事仍在繼續(xù)書寫。高堡膜“極易回收”、“可高值化再利用”、“促增產”的特性,在有效地解決了普通地膜因“難以回收、收而無用”帶來的“白色污染”難題的同時,實現玉米、棉花、蔬菜、煙草等作物的“節(jié)本增效”,為河西走廊農業(yè)發(fā)展開啟了全新的可能,未來也將推動這片土地的農業(yè)向著更加綠色、高效、可持續(xù)的方向大步邁進。
本文內容部分摘自“央視新聞客戶端”2025年4月18日發(fā)布文章《古人種地也會用“地膜”?看河西走廊從古至今春耕圖景變化有多大》
原文鏈接:
https://content-static.cctvnews.cctv.com/snow-book/index.html?item_id=1187967505438138295&toc_style_id=feeds_default&track_id=4587ACC7-04B7-42D3-BD5A-FF5FB52C82A6_766668253712&share_to=wechat古人也會用“地膜”?看河西走廊千年春耕之變
相關新聞
Copyright © 2020 廣東星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6105518號
粵公網安備44060502001892號 技術支持:中企動力 東莞 SEO